
《象與騎象人》:梁木x大象x騎象人
2025 Oct 05 心靈與科學 宗教與哲學 社會議題 影視作品 文學經典 社會議題 影視作品 文學經典
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然後才能看得清楚。
—《馬太福音》7:3–5
梁木很沉重,
梁木真的,
很沉、很重。
梁木是什麼?
梁木是你在別人的眼裡,永遠不夠好的自我投射。
所以,
你把梁木加工成椅子,自己拉了就坐,
想在他人心中占有一席。
你把梁木削磨成道德尺規,既要求自己,
更是處處丈量他人。
Jonathan Haidt 在《象與騎象人》裡說:
「人心並不是一體的。 我們的內在其實分裂成兩股力量:
大象,象徵情緒與本能;
騎象人,象徵理性與敘事
⋯⋯
我們的理性非常依賴複雜的情感,
因為只有當充滿情緒的大腦運作順暢時,理性才得以運轉。」
大象一直都存在,無論你承不承認,
牠都在左右你前進的方向。
同時,你就是騎象人,然而卻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你以為手握韁繩就能決定左右,
其實多半只是被大象一直牽著走。
只是,家長像馬戲團的馴獸師般,
從小就用圈養小象的細繩,
設下種種家庭規矩,
想讓你內心小象長大不要作亂。
但,很少能成功。
小象會長大,
長得非常大。
所以你會說:
「我都懂道理,但是道理不懂我。」
自己永遠過不上知行合一的幸福生活。
接著,你想用恐懼與制約讓大象屈服於你,
內心下了許許多多的限制,
「蕃茄鐘、GTD」
「原子習慣、量子習慣」
卻再再從大象的背上摔了下來,被大象一腳踩扁。
而,最為諷刺的是,
當今社會鼓勵兩項的正面特質造成開始讓大象暴走:
【過高的自尊心】
【理想的道德主義】
高效能的上班族很是體會失控感。
他告訴自己,自己的情緒無用,
只要透過計畫就能解決一切。
直到某天,自己的業績下滑,被主管棄嫌一無是處,
憤怒的大象直接掀翻了桌子,
把辦公室的每個人弄得人仰馬翻。
戀愛中的愛侶也一樣。
他/她相信真心誠意的付出,以為能換來愛情的保證。
可當對方沒有給出想要的回應時,內心的大象立刻暴衝,
「你怎麼老是這樣,之前也是!你到底有什麼問題?」
「哼,你這種程度還好意思說。要不是我當初看走眼,哪會跟你在一起?」
「我哪有做這件事?你根本不聽我說話!」
「……(不發一語)」
接著伴侶關係如洪水潰堤、破裂,一去不複返。
此時,
騎象人還在嘴裡喃喃自語:
「沒事的,沒事的⋯⋯」
靈性社群裡的修行者,
看似最為平靜,其實內心大象也在咆哮。
他每天冥想,背誦經典,
已然把修行變成人生部門的KPI,
日日夜夜從不止息。
當「誰更平靜、誰更用功」成為暗地裡的比較的指標時,
大象只是披上了道德的外衣,
騎象人開始指責別人的肉中刺,
卻看不見自己眼中梁木。
我們在黑暗的森林裡迷失方向,才知道自己早已走錯了路。
—但丁・《神曲》
作者Jonathan Haidt 提出三個方法訓練大象:
靜坐
認知行為療法
精神藥物
首先,有些人選擇靜坐,
讓自己知道自己不是念頭,也不是騎象人,
而是能見如來的自己。
再者,有些人選擇認知行為療法。
這是現代的斯多葛主義,把「自我詮釋是痛苦根源」的古老哲學,
轉化為科學化的練習。
透過寫下扭曲的想法,不斷挑戰它,測試它,訓練騎象人不再自欺欺人。
最後,有人選擇服用精神藥物。
它會讓大象慢慢平靜下來,騎象人暫時喘了口氣。
取而代之的是,內心大象會永遠失去某部分的肉體,
再也無法狂奔。
這些方法各有價值,但沒有終極答案。
因為大象不會消失,騎象人也不會退休。
心理從來不是一體的,我們能做的,
只有承認,並且誠實地看著牠。
這正是「執念研究所」正在做的事。
我沒要替你填上人生的答案,我也不想撕下你貼滿的標籤,
我明白,有時人要看到大象之後,才明白自己還能有什麼選擇。
我想要和你一起,看見你眼裡的梁木,
方有辦法放下兄弟的肉中刺。
在「執念研究所」裡,我會繼續分享下去,
人是如何用正面特質包裝焦慮,
又如何在潛意識裡反覆鞭笞大象,
直到耗盡自己所有力氣卻又徒勞無功。
如果你想和我一起誠實,「執念研究所」的大門就在這裡。
*本文原收錄於 2025-09-09〈灰鴿因果鋪〉免費電子報內,想搶先閱讀未公開內容嗎?快來填寫下方訂閱資料👇

我將透過探討社會議題、影視作品、文學經典相關的內容,
嘗試用宗教與心理學的角度,來找尋人類的共同性。
因為我相信一個道理若是真的,
那麼在世界各處都會看到它的影子。
同時,通過自我提升和正念覺察的過程,
幫助大家建立良好情商,
一起成為平行宇宙裡最好的自己。
----主題將會以獲得心理自由為目的展開分享與討論----
歡迎追蹤⬇︎⬇︎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