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議題》:所謂自我成長,只是過度包裝的焦慮
2025 Oct 23 心靈與科學 親子教養 宗教與哲學 社會議題 社會議題 社會議題
前幾天,薩泰爾娛樂公司的老闆曾博恩,
在自己的訪談節目:
【博音】EP196〈自我成長的騙局:買一堆課只是在騙自己〉
採訪了【大人學】的主持人Joe,
【大人學】是一個以社群服務為導向的知識分享平台,
因此曾博恩向Joe提問自我成長的疑問,
他好奇的問為什麼人們涉獵很多知識,
卻不在乎自己有沒有進步。
Joe回答:
「⋯你看這幾年有些人很熱衷買課程」
「可是買了課程之後,他也不會看」
「他已經覺得我是一個愛自己的人了你看我很積極」
「你看我很正向、你看我很努力,所以都是別人不好。」
「可是其實把這些都拿掉,你就要真正面對自己了。」
當然Joe鼓勵人們好好面對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也誠實的說出在台灣社會很少有人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自我成長之所以讓人上癮,
從來並非因為我們想變得更好,
重點在於我們害怕停下來。
我們害怕停下來的風景太過安靜,
所以我們不斷找尋目標衝刺、工作、買車、買房、
娶妻、生子,五子登科,含飴弄孫。
然而,我們真的想這樣嗎?
老實說,我不想。
所以,現在自我成長必然透過讓你行銷自己開始行銷。
而最好的行銷就是販賣焦慮,販賣你對於時間的焦慮,
於是你開始告訴自己,自己不夠好、不夠快、不值得被愛。
於是,我們瘋狂地報名課程、讀商管書、書寫筆記、
規劃時間、打造儀式,
像是要用這些行動證明:「我在前進」
但在更多時候,
這些行動只是讓我們逃避直視內在的自我。
「我其實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我是不是只是想要逃避?」
聽完曾博恩與Joe的訪談後,我總得好好想想。
我不禁開始懷疑,我自己是不是也活在同樣的幻覺裡。
我不是不努力,我不是不焦慮、我不是不夠好,
所以我想要自我成長,自己變好,
好到足以掩蓋焦慮,製造出另個幻覺,
讓自己相信自己正在進步?
心理學的理論叫「連續自我理論(Continuity of Self Theory)」,
理論指出,人類渴望感覺「我會是同一個人」。
好比你會希望一夜好眠起來後,你還會認得鏡中的自己。
自我連續感能讓我們維持穩定、找到身份認同,維持一慣的自我敘事。
但,正也因爲如此,我們太過害怕改變。
因為一旦真正誠實,意味著我們要承認過去的自己是錯誤的,
自己將會毫無立足之地,無從確認自己到底是誰,
長久以來辛苦維繫的人設也會瞬間土崩瓦解。
這也是為什麼,越是害怕失敗的人,
越容易陷入「自我成長」的循環。
我們用嘗試用學習維持自我,用焦慮鞏固意義,
在腦中幻想裡找到短暫安全感。
然而,真正的成長並不在那裡。
真正的成長,是當你願意讓舊的自我死去,
去擁抱你還沒看見的自己。
真正的成長,是學會在每個日常時刻裡,
不再假裝成為別人。
你不需要立刻成為誰,只需要開始練習「看見」。
若你想開始練習,以下四個方式能幫助你有個方向:
・停下來,觀察你的「起心動念」。
當你想報名課程、追求下個目標時,問問自己:
「我是真的想學,還是我在逃避某種情緒?」
並把想要逃避的情緒記錄下來,問問自己的從何而來。
・記錄「內外不一致」的瞬間。
例如:你說你要上課,卻打開電腦逛起IG。
寫下它們,會讓你更快找到自己內在感知。
・允許自己有一段「不知道」的時間。
有時候你不需要立即做出決定,
你只需要允許自己「此刻就是這樣」。
・理解你內在的原型力量。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誠實,並非缺乏勇氣,
我們只是被內在的人格原型牽著鼻子走。
榮格的「12 原型人格測驗」能幫你找到潛在原型。
讓你明白你行爲慣性從何而來,你又在逃避哪種自己。
如果你想更清楚自己為何總在重複同樣的循環,
在我的「灰鴿私塾」的網站裡面,我設計了「12 原型人格測驗」,
讓你了解自己到底是誰。
👉點擊這裡,開始測驗。
*本文原收錄於 2025-10-16〈灰鴿因果鋪〉免費電子報內,想搶先閱讀未公開內容嗎?快來填寫下方訂閱資料👇

我將透過探討社會議題、影視作品、文學經典相關的內容,
嘗試用宗教與心理學的角度,來找尋人類的共同性。
因為我相信一個道理若是真的,
那麼在世界各處都會看到它的影子。
同時,通過自我提升和正念覺察的過程,
幫助大家建立良好情商,
一起成為平行宇宙裡最好的自己。
----主題將會以獲得心理自由為目的展開分享與討論----
歡迎追蹤⬇︎⬇︎
0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