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雜談》:屋漏偏逢連夜雨
2025 Oct 29 心靈與科學 社會議題 文學經典
台北,這三天以來連續下了超大豪雨,
中央氣象局指出,這次是受到東北季風與風神颱風外圍環流導致共伴效應,
同時氣象專家估計,北北基宜這三區,
未來3天累積雨量還可能上看1100毫米,不亞於颱風侵台。
而我,在台北生活已經十二年餘,
什麼繁華都市霓虹燈基本上是兒時幻想,
實際狀況是與老宅靈魂共同呼吸。
我居住的地方據傳是台電早期提供給員工居住與購置的社區,
屋齡已經三十多年了,牆壁滲水、管線錯亂、房頂漏水,
已然是居住日常。
但,從沒想過,
我可以在2025年的此刻體驗「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情景。
夜裡,我先是聽見「滴答」的一聲,
接著又是第二聲、第三聲,
睡夢中的我抬頭一看,白色天花板龜裂出一長條裂痕,
開始滲出一滴滴水珠,接著不斷滴落地面。
於是,我嘗試在房間擺放滿鍋碗瓢盆來接住漏水,
嘗試災害減損工作。
無奈,雨勢絲毫不減,漏水不斷持續,
現在打字的過程中依舊仍聽得見水珠滴落在水桶的啪答聲響,
畫面荒謬又好笑,可是我心如止水。
我不禁想起以前的我,彼時我習慣將事情往壞處想,
例如:
「我真是天底下最多災多難的人」
「世上一切鳥事都會找上我。」
而此刻我會想:
「我能在人均GDP即將突破四萬美元的台灣首都經歷超現實的屋內漏水」
「實在太搞笑了吧」
是什麼改變了我?
是時間?空間?還是經歷?
我想都是,
但卻很難解釋我為什麼感覺「屋漏偏逢連夜雨」是好笑而非可悲。
更何況,現實狀況的局勢通常會更糟糕,
如同是俗諺說的老天關了一扇門、還會放一隻惡犬來咬你,
似乎天神要將你逼入絕境,想讓你嚐嚐無助絕望的滋味。
心理學裡「災難化思考」便是如此解釋,
當我們陷入焦慮與壓力時,大腦杏仁核會誇大潛在的危險,
毫無邏輯並自動拼湊出「更糟的版本」來替將來做準備。
大腦的出發點是保護自己,卻往往將事情演變成腦中自我懲罰。
對一般人面對這場景可能會想著:
「現在只是漏水,再下去天花板一定會塌下來」
「天花板塌下來之後就不能住人了」
「我在台北無依無靠,我只能流落街頭」
儘管在你看來,這樣的思考脈絡充滿邏輯上的謬誤,
但大腦總會合理化災難發生的嚴重性。
於是,在我們還沒掉進深淵之前,
就先把深淵的黏稠黑暗描繪出來,自己嚇唬自己。
後來,我因緣際會在課外的學習群組看見老師跟學生分享的一段話,
才明白如何避免無止盡的災難化思考。
當時,老師在開導一位想要改變命運,
但在外人看來似乎用力過猛、對自己太過苛刻的學生。
老師對學生如是說道:
「你現在變得不幽默了,儘管我不怪你,但你要找回你的幽默」
「生活有餘裕的人才會幽默,你要讓自己在哪裡都變得幽默一點」
老師坦言,他自己也遇過不少糟心事,
而討生活混口飯吃已然夠苦了,為何不一笑置之?
我想,一笑置之就是幽默,
而真正的幽默就是懂得自我調侃,接受現實。
因為這代表我會打從心底認為,生死之外都是擦傷,
無足掛心、更不足掛齒,
我將是以豐盛的心態面對外在事件,因此很是幽默地看待全部世界。
關於幽默這件事,我想到愛迪生還有個故事。
故事是這樣說的:
1900 年代初,發明家愛迪生在新澤西州的工廠爆發熊熊大火。
愛迪生的工廠存放了大量研究資料、化學藥劑與實驗原型,一夜之間全部燒毀。
當時他 67 歲,當時初估損失超過一千萬美元
(折合今日上億美金)
根據《紐約時報》與愛迪生兒子查爾斯·愛笛生(Charles Edison )記載:
火災當晚,愛迪生看到火光後,沒有崩潰或咒罵,
反而冷靜地告訴兒子查爾斯·愛迪生:
“Go get your mother and all her friends.”
“They'll never see a fire like this again.”
「快去叫你媽媽和她的朋友來」
「他們這輩子再也看不到這麼漂亮的大火了」
“Although I am 67 years old.“
“I’ll start all over again tomorrow.”
「雖然我已經 67 歲」
「但明天我會重新開始」
三週後,愛迪生重新組建工廠與團隊,繼續實驗,
並在一年內推出新的留聲機與電池產品,重新站起來。
在心理學裡,這種在極端壓力下仍能「重新詮釋現況」的能力,
便是屬於情緒調節理論(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 的核心範疇。
美國心理學家 James Gross(史丹佛大學)提出「情緒調節過程模型(Process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
認為人們在面對壓力事件時,
可透過五個階段進行自我調節,
其中最有效的策略叫做認知重評(Cognitive Reappraisal)
意思是:
「改變你對事件的詮釋方式,從而改變情緒反應。」
這就是愛迪生當晚在火場裡做的事。
他沒有否認發生火災導致的損失,反而重新定義火災的意義,
進而找到負面事件的積極面向。
認知重評是主動「詮釋介入」策略,並且有許多好處,研究顯示:
·使用重評策略的人在壓力下的皮質醇分泌較低(Gross & John, 2003)。
·他們的復原力(resilience)與幸福感顯著高於傾向壓抑情緒的人。
所以,我們與其無謂的逃避現實,不如選擇透過重新命名事件來奪回心理主導權。
換句話說,
災難化思考與幽默的認知重評是心理健康光譜的兩端。
災難化思考的一端是「放大傷害」、幽默的一端是「縮小傷害」。
「只要一直笑,就可以出頭天了。」
—《火鳳燎原》·劉備
我看著客廳堆滿了積水的鍋碗瓢盆,
滴水的聲音依舊規律又固執提醒我外頭大雨滂沱。
我笑了笑,拿拖把拖乾積水的地面:
「擰乾、再來一次」
跟現實生活一樣,
保持幽默、繼續前行。
屋漏偏逢連夜雨,
屋漏能逢一夜語,
笑一笑,
祝自己,一覺好眠。
*本文原收錄於 2025-10-22〈灰鴿因果鋪〉免費電子報內,想搶先閱讀未公開內容嗎?快來填寫下方訂閱資料👇

我將透過探討社會議題、影視作品、文學經典相關的內容,
嘗試用宗教與心理學的角度,來找尋人類的共同性。
因為我相信一個道理若是真的,
那麼在世界各處都會看到它的影子。
同時,通過自我提升和正念覺察的過程,
幫助大家建立良好情商,
一起成為平行宇宙裡最好的自己。
----主題將會以獲得心理自由為目的展開分享與討論----
歡迎追蹤⬇︎⬇︎
0則留言